当前位置:湖南长安网>湖南要闻

挽回了数十吸毒者的“川河经验”可复制!

 文章来源:湖南长安网 作者:廖隆章 张易 时间:2017-06-30 09:44:39 

   【编者按】  

       第30个禁毒日前夕,湖南长安网“潇湘剑语”推出的《黎银波的“川河禁毒”》两篇报道引起强烈反响。

  六年前,长沙市雨花公安分局禁毒大队(文中简称“禁毒大队”)大队长黎银波等人以毒情严重的长沙市雨花区黎托街道川河社区为战场,紧紧依靠基层党政组织,通过发动群众、扎实帮扶、严密管控、严厉打击等措施,全方位着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形成了社区禁毒的“川河模式”。

  禁毒警察黎银波和张文武的 “帐本”中记录的46位“瘾君子”,已有 11名对象持续3—5年没有复吸,完全回归社会;15名对象偶尔复吸,但间隔期长了;一个远近闻名的“麻古村”和多名身陷毒窟的“大脑壳”逐步走上“重生之路”。

  评论指出,“在令全世界都焦虑的新型毒品戒毒难题面前,这组数字堪称‘奇迹’”。

  黎银波的“川河禁毒”用了哪些秘籍?背后还有哪些故事?他对禁毒、戒毒(康复)工作有哪些深入思考?

 

  剑哥:湖南长安网“潇湘剑语”关于“川河禁毒”实践两篇报道推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网友留言,不仅表达了对你们基层禁毒警察的由衷赞许,同时也表达了对“毒情”泛滥的担忧。你们如何看待这些评价?

  黎:你们的报道发出后,网友的评论,给予了我们赞扬,也给了我们信心。很多老领导、老同事和朋友纷纷给我打电话表达了对禁毒工作的关心,对毒情泛滥的担忧。

  一位熟悉雨花情况的老局长对我讲:两位亿万富翁的改造非常不容易,引导他们成功戒毒是有利于维护当地社会稳定的好事情。

  省政法系统另一位曾经分管禁毒工作的老领导表示,禁毒工作不缺法律、法规、口号和方法,而是基层个别领导和社会各界缺乏对毒品危害的认识。他对我们作为禁毒工作的职能部门,每位民警如此专注、细致、负责的工作,不畏艰难、讲究方法、效果突出给予了高度评价。

  你们通过新媒体平台报道的这些真实案例,让更多人了解了新型毒品的危害,让更多人自觉参与到抵制毒品、挽救帮扶吸毒者的工作中来。你们的报道还增强了从事戒毒(康复)帮教工作从业人员的信心,增强了吸毒者及其家人“毒瘾是可以戒掉”的信心。这也是我和我的同事们当初愿意接受媒体采访的初衷,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越来越多的人参与禁毒,才是一件好事。

  昨天就有一个本地吸毒人员看到报道后找到了我,说他已经戒了三个月,这次又复吸了,希望我们将他也纳入管控范围。 

 

  剑哥:很多网友也想了解,您和老张(张文武)等人坚持六七年义务帮扶、救助吸毒人员,背后的动力是什么?

  黎:黎托川河也是我的家乡,这里有我的亲人、朋友。当我看到自己熟悉的家乡和父老乡亲深受毒品侵害之时,作为一位在公安侦察线上摸爬滚打20年的老刑侦、老禁毒,真有一种锥心之痛。

  2006年开始,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川河大多数村民一夜暴富。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年轻人空虚和好奇,很多人成了毒贩手中的“猎物”。当地群众不知道新型毒品对人体的危害比海洛因等传统毒品更加严重,因为好玩、找刺激渐渐越陷越深,到2010年前后,“麻古”、“病毒”等渐成泛滥之势,一些红白喜事上甚至会在桌上摆一瓶“麻古”显示时尚。川河成了远近闻名的“麻古村”。

 

  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川河大多数村民快速暴富。来源网络

  比如报道中讲到的能伢子,因为吸毒,数百万家财耗尽,他父亲60岁不到就因此抑郁病死。能伢子甚至连父亲的葬礼也不参加。吸毒者黎某,其母亲开了家诊所,因为儿子吸毒,几次轻生,好在被人救起。

  他们开始并不知道,这些新型毒品实际上是一种致幻剂、兴奋剂,其成瘾性严重损害人体中枢神经,吸食者极易情绪失控,产生幻觉,引发自杀、暴力倾向。长期吸食会导致精神失常,心脏、肾脏衰竭,甚至猝死。吸毒者因过度兴奋,失去理智,引发大量矛盾纠纷。一个吸毒者往往祸害工作、生活周围的几十个人。

  如向某吸食毒品后常携带刀具到校园门口活动,给师生和周边居民带来恐慌;王某吸毒后持刀到某工地索要10万元现金,引发械斗,酿成王某残疾之祸;任某吸毒后从人民东路一家酒店出来,突然狂性大作,对路人罗某连捅数刀致其当场死亡,随后又将路人杨某、葛某等4人刺伤;童某因毒瘾发作致精神恍惚,在用菜刀将其母亲砍死。

  另一方面,吸食新型毒品很容易产生兴奋感、性冲动和发泄欲望,吸食者群体因高危性行为而成为艾滋病高危人群,存在严重的恶性病传播隐患。

  当地老人说:再不治,这个地方就没救了!

 

  曾经的黎托乡川河村 来源网络

  多年打击犯罪的经历也让我们困惑,公安机关破获的毒品案越来越多,缴获的毒品数量越来越大。但是,吸毒者却越来越多,我们觉得,仅靠公安机关打击毒品犯罪还远远不够,管控、帮助吸毒人员戒毒、拒毒才是关键。

  特别是当我看到,一个非常熟悉的社区几乎整体“沦陷”,街坊邻舍深受毒祸困扰,吸毒者家属无助的泪水、绝望的眼神,以及基层党委政府面临巨大压力时,我不可能不忧虑和着急。

  2010年底,我担任禁毒大队长,跟同事们商量后,决定在川河展开一场实践,看看全世界职业禁毒者都望而生畏的“戒毒”难题究竟有多难。

  在这场实践中,除了我和老张的全情投入,还有其他同事积极参与,街道、社区基层党政部门更是全力以赴。

 

  剑哥:目前,社区戒毒(康复)工作面临巨大挑战,而你们却取得了明显成功,又是从哪些方面着手的呢?

  黎:当地也有句话,叫“吸毒只有参军的,没有退伍的”,可见戒毒之难。我们拟在川河进行实践的方案提出来之初,有人冷嘲热讽,“你们能行吗?”当时,我们没想结果,想的只是开始,如何踏踏实实地去做。

  有的才能放矢。2010年底开始,我们通过半年时间的调查,走遍了川河的家家户户。从原因的调查、方案的制定、措施的实施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研究。

  说实话,开始时我们真不知道会不会成功。但当时有一个吸毒者被带到上海,完全脱离原有环境成功戒毒的案例。有一个“成功例子”的激励,再朝这个方向努力,就有了现在讲的“川河模式”的效果。

  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同时着力。

  一是取得当地各级组织的支持。

  调查数据显示,世界各地的每一个显性吸毒者后面可能有六个隐性吸毒者。当时我们进驻川河社区的时候,这里竟然只有两位在册吸毒人员!为什么?社区工作力量有限,家丑不敢外扬、还有各项考核指标在那里。当时的川河社区、黎托街道非常支持我们的社区禁毒实践,敢于面对毒情泛滥的现实。底数摸清了、大规模的宣传到位了,禁毒禁赌的村规民约出台了,“家家有责任,人人敢举报”的禁毒氛围逐渐形成。

  2011年5月,禁毒大队确定对川河社区46名吸毒人员进行结对帮扶。并在川河社区成立了社区戒毒(康复)办公室,建立吸毒人员档案,派驻老民警张文武等人协助社区对相关人员进行管理。

  二是取得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

  川河社区禁毒涌现了一大批志愿者,是社区禁毒的一支中坚力量。他们大多是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辈,这其中包括我的父亲,还有黎斌、杜术明、胖哥等人。有他们的热心支持、帮助,我们的工作才得以在川河开展。我们摸清了底数后,要给吸毒者进行尿检,这些人就和警察玩“躲猫猫”,就是这些志愿者带着警察一个个上门。他们还举报涉贩毒线索,为戒毒工作出钱出力。

  三是加大打击力度。

  仅2012年,禁毒大队侦办的5起吸贩毒团伙案件中,有2起就是从川河社区吸毒人员中查找到的线索。15名吸贩毒犯罪人员被依法打击,达到了有效震慑。加之全民禁毒,人人举报的氛围的形成,使贩毒者不敢踏入这片区域。

  四是对吸毒人员进行分层管理。

  根据吸毒者及其家庭情况,进行分层管理。对那些自己意愿强烈、家庭大力支持、无其他违法犯罪行为、涉毒不深的吸毒者,由社区建立档案,纳入社区戒毒,实施贴身监护、关爱、引导,鼓励吸毒者树立信心,主动切断毒源。对一些家庭失去信心、屡教不改的吸毒者采取强制措施。2012年川河社区就有7名吸毒者被行政拘留。对一些毒龄较长、神智不正常的吸毒者,坚决予以强制戒毒。

  五是实施全方位监管。

  持续开展禁毒宣传,而不应该是像坊间所讲的“禁毒宣传六月来,七月走”。亲人的关爱监管和警方的强力监管相结合。一方面让戒毒者时刻处于家人的贴身监护中;另一方面由警方实施强力监管,这一监管是通过不定期尿检制度来实现的。老民警张文武同志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可以说,我们在川河社区的成功,张文武同志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近几年,他背着挎包、带着尿检工具一直在川河奔走,从最开始的一天一检、三天一检、五天、七天、半个月、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随时抽检。老张是一位判断一个人是否戒毒、能否成功戒毒的专家。100天,是一位戒毒者初步戒断毒瘾,回归家庭的第一个里程碑,如果能坚持两年,就可以说这个人基本戒断了毒瘾。

  六是社会主动接纳。

  关注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的生存环境。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人,作为吸毒者,他们也渴望回归社会,重新赢得亲人朋友的信任。要让这些对毒品欲罢不能的人转变成对毒品深恶痛绝。我们从全方位宣传毒品的成因、危害,让吸毒者从内心深处认识毒品害人害己这一事实。因此我们很大程度上充当了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一点点唤起戒毒者的家庭责任感,要让他们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要帮他们清理自己处理不好的麻烦,给他们找工作。有了正面的社会评价,有了工作和相对稳定的收入,戒毒者是能够最终战胜毒瘾的。

  在民警的帮助下,有的戒毒者开粉店、洗车场,有的通过其他方式就业,多人终于战胜了“毒魔”。

  通过六七年的实践,可以肯定地说,我们在川河的禁毒模式是行得通的。

 

  剑哥:你们在川河实践之初,无经验可循、无模式可抄、人手也不足,好比到沙漠里钻井。当戒毒者不断的在“戒”与“复吸”间徘徊时,那种挫折感会困扰你们吗?

  黎:是的,当一个吸毒者眼看就要过100天了,突然发现他又沾了(毒)的时候,那种挫折和沮丧真的难以想象!我们常常为此彻底难眠。

  我们的挫折感还来自于这些方面。

  一是我们总想多救一个。这些年,我们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放在这上面,但人的精力毕竟有限,顾不过来啊。

  二是过程太曲折了。救助一个吸毒者,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戒毒者本人要有深刻而清醒的认识。

  三是家庭亲人要关爱。

  四是外界要有强力监督。

  五是要有社会的支持和鼓励,不断强化其信心。

  六要有适宜个人的方法,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当然,这些具体的工作都要有人去做,这些环节缺一点不到位,都可能前功尽弃。

  比方前面报道里面介绍的富豪禾哥戒毒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我们针对他的困难制定了一整套方案。他之所以沉沦、染上毒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被合作方恶意构陷导致的一起复杂的纠纷。经过我们充分调查,积极推动地方党委政府及司法机关厘清事实真相,耗时两年多,最终使矛盾得到妥善处置,也维护了上万业主的权益和社会的稳定。再就是让禾哥打鱼送鱼,也是我们为他量身定做的重归社会的戒毒方法。

  我们要让一个吸毒者坚定信心,除了感化、劝说、观摩,还要帮他们解决困扰生活的现实问题。每一个吸毒者都是一个麻烦体,妻离子散,父子反目,甚至烂债缠身。川河的46个吸毒者基本上都是这样,要帮他们走出泥淖,所付出的智力、时间、精力都是无法想象的。

  有的家庭看到自己的亲人戒了一个月、两个月,便沾沾自喜,放松警惕。毕竟,24小时监护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一个对象,被家人关在楼上,他父亲搬张沙发睡在楼梯口,守了两个月。家人以为戒断了,稍一放松,他又跑出去吸毒。这样的过程反反复复,实际上很正常。戒毒对象中一旦出现反复,肯定是对我们信心的打击。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永远不能说这些人是戒毒成功了,心瘾是一种病态记忆,一遇偶然因素,这些人也有可能再复吸,对他们的监护与责任可以说是终身的,路太长了,责任也太重了。

 

  剑哥:我们注意到,戒毒者和他们的家人都把你和老张当成了亲人,对你们无比信任。你们一直和吸毒人群在一起,既要亲密无间又要坚持自己,这个度如何把握?

  黎:吸毒者也是受害者。他们在偶然的因素下接触毒品,深受其害。我们作为职业禁毒者,应该帮助他们。其次,就象医生对待病人,你完全为他着想,和他打成一片,了解他的思想,解决他的麻烦,即使他的亲人、朋友都放弃了,但你不放弃,能不赢得他们的尊重和信任?这也是我们不计得失、不图回报得到的最好回报,从这个角度讲,内心真的很有成就感。

  关于度的把控。我们平时常和吸毒者接触,在旅行的时候吃住在一起。这些人会用其价值观来影响你,什么好玩?哪样刺激?哪样很酷?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醒,因为我们是警察,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去影响他们,让他们树立信心、重塑人生,自然不会受他们的影响。心正,其身自正。

  比如你们采访的阿康,他和我们长时间相处后,慢慢树立了不能再让家人失望的决心,树立了做男人要顶天立地,承担责任的目标。最后,他戒掉了毒瘾,带领自己的家族企业重新走上了正轨。

 

  剑哥:“川河模式”可以复制吗?你们在这七年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黎:川河模式已经在潭阳等周边社区开花,我们认为可以复制。这七年,我们不负自己不负重托,那些被救过来的吸毒者和他们的家庭是幸运的,我和老张也是幸运的,大家的努力都有了成效,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禁毒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个人的力量非常有限,我们用近7年的摸索走出来的一条路,有小小的成功,也有不少的失败,希望可以给在痛苦边缘挣扎的吸毒者和家庭带来一些曙光,可以给广大从事禁毒、戒毒(康复)工作的职业人员带来一点可以借鉴的经验;希望能够影响更多的人参与到禁毒工作中来,让毒品无所遁形。

精彩专题
为您推荐
热点排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声明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9 www.hnzf.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hncaw@qq.com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法委员会 备案号:湘ICP备11020403号-2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