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空子,躲不过法眼 缓刑期间再犯罪,监督改判
文章来源:湖南法治报 作者: 时间:2025-07-21 10:46:40缓刑虽然是没有“围墙”的刑罚,但有“红线”的约束。社区矫正对象在缓刑期间竟重操旧业再次诈骗,本应撤销缓刑数罪并罚,新罪判决却漏算关键刑期……检察机关火眼金睛揪出漏洞,扶正司法天平,最终,这名“钻空子”的罪犯付出应有代价。请听沅陵县人民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部主任刘彪说——
2024年5月,我收到一份“特殊”的任务——参加对某县司法局社区矫正巡回检察工作。作为巡回检察组副组长,关键是要在看似平静的社区矫正监管数据流中,摸排出潜藏的异常与失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巡回检察前期,我便将目光投向“大数据”赋能。海量的原始数据——社区矫正对象行政处罚及再犯罪记录、行踪轨迹、通信动态、日常监管台账汇聚在一起,通过检察技术手段对数据进行碰撞,其中竟有一处异常,我的视线瞬间锁定在一个名字上:王某某,他在社区矫正期间实施了新的犯罪,并且还有被行政处罚的记录。
5月7日进入现场,我第一时间调阅了王某某的社区矫正执行档案和工作档案,发现这名缓刑考验期内的矫正对象,竟在监管之下,屡次违规,多次因未刷脸签到、定位关机被警告,还因在网上发布虚假信息被公安机关行政处罚。更令人震惊的是,在解除矫正的当日,马上又被公安刑事拘留,堪称“无缝衔接”。这绝非偶然。职业敏感性告诉我,这背后很可能隐藏着监管的疏漏。
我立即前往该县检察院、法院调取了与王某某相关的所有卷宗材料。
真相令人咋舌:原来王某某因诈骗罪获刑6月、缓刑1年,在司法所执行社区矫正。在缓刑考验期内,王某某竟重操旧业,诈骗严某等被害人共计31.6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
翻阅新罪判决书,一个疑点出现在我面前:判决书详列了王某某的前科——明确载明其因诈骗罪被判缓刑。
更关键的是,新罪实施时间点,完全落在缓刑考验期内,为何判决却没有考虑这一点,未依法撤销缓刑,对新旧罪实行数罪并罚?前罪缓刑考验期内再犯同种重罪,叠加多次违规记录,其主观恶性与人身危险性昭然若揭,无论法理还是情理,撤销缓刑、数罪并罚都是必然归宿。这份判决,存在法律适用错误。
疑问必须落地有声。为了进一步查明事情真相,2024年5月17日,经报请领导,我与同事赶赴监狱对王某某开展调查问话。铁窗之内,王某某对缓刑期内再次诈骗、多次违反监管规定的事实供认不讳。
我们随即找到该案承办法官,当那份存有疏漏的判决书摊开,点明其中缺失的法律评价时,法官瞬间愕然:“这……的确是我的重大疏忽。如此明显的错误竟未察觉……太感谢你们了。这错误必须纠正,绝不能留隐患。”法官的坦诚,印证了我们的判断。
调查完毕,事实清晰,证据确凿。我迅速形成翔实的调查报告,明确指出原判决遗漏撤销缓刑及数罪并罚的错误,并将此监督线索正式移送该县检察院。
2025年2月25日,该县检察院依法提出再审检察建议,督促县法院启动审判监督程序。5月14日,经再审,原判决错误得以纠正:王某某的缓刑被依法撤销,前罪余刑与后罪并罚,刑期由7年改判为7年2个月。正义的天平,在监督推动下回归精准。
尘埃落定后,我接到了那位承办法官的电话,听筒那端,是诚挚的感谢与反思。我回复他:“法律尊严不容瑕疵,刑罚执行必须精准。我们将握紧监督之剑,全力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
社区矫正,这道连接高墙内外的特殊桥梁,其稳固关乎刑罚执行的权威与社会治理的根基。每一次数据的异常波动,每一条脱管的轨迹,都可能预示着失控的风险。
作为一名检察官,我们需要以监督为刃,不放过任何一处松动的铆钉,不容忍任何一次程序的失守。唯有监督到位,纠偏及时,才能让社区矫正真正成为改造新生之路,而非脱管失控之途,让每一份判决的威严,都在执行的末梢神经得到最坚实的回响。
讲述人:沅陵县人民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部主任 刘彪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
- 查处虚开骗税企业2410户 2023年湖南挽回税款损失48.2亿元
- 保护知识产权 服务高质量发展——湖南省公安厅公布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10起典型案例
- 共绘“同心圆”守护“半边天”——省人民检察院、省妇联共同主办检察开放日活动
- 聚力优化营商环境,携手共谋乡村振兴—— 省法院驻大坪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赴企参观学习调研
- 补短板 强弱项 努力提升民事检察监督能力
- 方华堂主持召开重点工作调度会强调:自我加压 砥砺奋进 推动工作更有成效 更加出彩
- 法治护航 快乐成长——湖南高院开展防欺凌、防性侵公益普法宣讲
- 省委政法委召开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327号提案办理座谈会
- 全省司法行政系统新任司法局长(书记)培训班开班 方华堂作专题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