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乡梅桥镇:“1+4+N”模式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文章来源:法治日报 作者: 时间:2025-07-22 09:38:12如何将千头万绪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湘乡市梅桥镇交出了一份创新答卷。该镇通过高标准建设“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构建“1+4+N”协同机制,整合人大代表、老党员、“法律明白人”等力量,形成全域覆盖的调解网络。
织密网络:资源整合“一盘棋”
针对基层矛盾点多面广、涉及部门多的特点,梅桥镇打破综治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高标准建成镇级“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中心创新推行“1+4+N”协同模式,由人民调解委员会统筹协调,综治、信访、司法、调解4部门常驻,法庭、派出所、妇联等N个部门按需联动。同时,将工作触角深度下沉至村级,整合人大代表、村“两委”干部、老党员、“法律明白人”及群团组织力量,构建覆盖全域的村级调解网络。这支“接地气”的队伍活跃在田间地头、邻里之间,及时化解家庭、邻里等源头性纠纷,形成了“镇村联动、纵横贯通”的全域调解新体系。
精准溯源:关口前移“治未病”
梅桥镇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做实精准排查与溯源治理。一方面,优化网格管理体系,选配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与年轻干部组成网格员队伍,开展常态化、精细化巡查,第一时间捕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同时,引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嵌入网格,发挥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在“家常式”走访中感知民情、收集风险点。另一方面,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合“村两委”“法律明白人”、专职调解员常态化入户走访,宣讲政策法规,主动排查化解矛盾隐患。例如,横铺村网格员巡查时发现两户村民因道路修建通行问题争执激烈,立即上报并联动村干部、调解委员会,并邀请熟悉情况的老党员现场调解,经过耐心工作,成功化解了这起潜在的邻里冲突,有效防止了事态升级。
规范创新:调解赋能“见实效”
提升调解工作规范化专业化水平是梅桥镇的关键一招。该镇创新推行“矛盾纠纷调处十步法”,对受理、取证、交办、反馈等环节实施标准化流程管理,严格落实“一案一档”,规范法律文书,确保调解一件、规范一件、生效一件。在规范基础上,灵活引入多方力量,探索“模拟法庭”调解模式,通过营造庄重氛围、明晰责任划分,有效提升调解权威和当事人认可度。在调处白洋村一起复杂的赡养纠纷时,调处中心便启用了“模拟法庭”,邀请法官担任“审判员”,组织当事人在庄重环境下陈述事实、厘清责任。经过情感疏导和责任教育,老人儿子、儿媳认识到自身问题,当场达成并签署赡养协议,避免了老人被迫起诉的困境。
长效固本:机制护航“促和谐”
为巩固治理成效,梅桥镇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推行“双轨制”治理工程,一是深化“村规民约+”行动,全镇13个村建立“一户一档”,强化村规民约的规范引导作用;二是创建“平安积分”系统,以积分奖励激励村民参与基层治理。同时,深化网格员、信息员、调解员“三员共治”模式,常态化入户开展宣教和民意收集。对已调解案件,人民调解委员会定期回访,跟踪当事人心理动态,严防纠纷复发反弹。此外,联合司法所、派出所加大普法力度,深入学校、企业、市场等重点场所开展多样化法治宣传,引导居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营造尚善尚法的良好氛围。
如今在梅桥镇,从“一站式”中心高效联,到网格员活跃在田间地头精准“排雷”,再到“模拟法庭”“平安积分”等妙招频出,一套源头预防、多元化解、长效巩固的治理“组合拳”已然成型。这不仅让“枫桥经验”在基层焕发新生,更实实在在将纠纷化解在“家门口”,托起了乡村的和谐安宁。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
- 查处虚开骗税企业2410户 2023年湖南挽回税款损失48.2亿元
- 保护知识产权 服务高质量发展——湖南省公安厅公布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10起典型案例
- 共绘“同心圆”守护“半边天”——省人民检察院、省妇联共同主办检察开放日活动
- 聚力优化营商环境,携手共谋乡村振兴—— 省法院驻大坪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赴企参观学习调研
- 补短板 强弱项 努力提升民事检察监督能力
- 方华堂主持召开重点工作调度会强调:自我加压 砥砺奋进 推动工作更有成效 更加出彩
- 法治护航 快乐成长——湖南高院开展防欺凌、防性侵公益普法宣讲
- 省委政法委召开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327号提案办理座谈会
- 全省司法行政系统新任司法局长(书记)培训班开班 方华堂作专题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