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湖南长安网>政法故事

“代管”土地埋下二十年隐患 多元解纷为乡情搭起“和解桥”

 文章来源:湖南长安网 作者:苏芬勇 谭宇轩 时间:2025-09-17 13:26:57 

湖南长安网讯(通讯员 苏芬勇 谭宇轩)“原本还想着靠打官司解决,现在明白了赢不了,有法官、乡贤、村干部、老邻居帮着说清道理,这事总算能了!”在张家界市慈利县人民法院岩泊渡法庭调解室里,原告杨某主动提交撤诉申请,与被告唐某握手言和,这起横跨二十年的集体土地纠纷,借助“法官释法+村干部协调+乡贤疏导+老邻居劝和”的多元解纷模式,在诉讼阶段圆满结案。

二十年未捅破的“土地买卖”

故事追溯到二十年前,杨某和唐某因集体土地的使用问题,达成了一种名为“代管”的协议。表面上看,这只是土地暂时由一方代为管理,可实际上,背后却隐藏着土地买卖的微妙交易。只是当时双方都未将这层窗户纸捅破,日子倒也相安无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因素交织,矛盾的种子开始悄然发芽。杨某突然提出要“终止代管、收回土地”,理由是要圆父母合葬的心愿。这一提议瞬间激起了层层涟漪。唐某认为自己多年来对土地的付出被忽视,加上村里一些闲言碎语,更是让他觉得颜面尽失,情绪愈发激动。双方各执一词,矛盾逐渐升级,最终杨某将唐某告上法庭。

多方合力将“死结”捋成“活扣”

接到案子后,岩泊渡法庭没急着走诉讼流程——承办法官苏芬勇心里清楚,这横跨二十年的纠纷,若一判了之,土地归属或许明了,可两家人的情分就彻底断了。于是,法庭抱着“化解在诉前、矛盾不升级”的念头,很快把村干部、村里的乡贤,还有杨、唐两家的老邻居都请了来,一场“众人搭台”的调解,就这么开了场。

调解前的摸排,大伙儿各显神通。村干部最懂村里的“老底”:“这码头哪是什么‘代管’?当年就是实打实的买卖,村里老人都晓得!”说着,又拉着唐某坐在屋檐下听他倒苦水——“村里人都在说我占着杨家地不还,我这脸往哪放?”村干部把这些委屈记在心里,转头就告诉了苏芬勇,这下矛盾的“症结”算是彻底找到了。

邻居们也没闲着,揣着板凳就往杨某家凑,开口全是实在话:“老杨,我们打从一起长大,当年你用‘代管’掩着土地交易,这事本来就不占道理。现在非要打官司收场,村里哪个不讲你一句不是?”这话没绕弯子,杨某低着头半天没吭声。

乡贤则当起了“和事佬”:“都是一个村的,抬头不见低头见,别把关系闹僵了,往后子孙辈见面也尴尬。”另一边,苏芬勇拿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跟杨某讲:“你当年以‘代管’的名义买卖集体土地,本身就违反了规定;现在要‘终止代管、收回土地’,更是一点法律依据都没有。”

杨某越听脸色越沉,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缓缓抬起头:“我之前还真没仔细想过法律上的事。”显然,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诉求站不住脚了。

握手言和二十年风波终落定

在法官释法、村干部说明情况、乡贤疏导、老邻居劝和的合力作用下,调解室里的气氛逐渐发生了变化。原本剑拔弩张的双方,开始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彼此的立场和诉求。

杨某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逐渐认清了“终止代管、收回土地”的诉求缺乏法律依据这一现实。他看着眼前为他忙前忙后的法官、村干部、乡贤和老邻居,心中充满了感激。最终,他当场提交了撤诉申请,这场本可能陷入长期诉讼的纠纷,在多元解纷的推动下,因杨某的主动撤诉而实现了阶段性化解。

“早知道有这么多人帮着捋清楚,也不会走打官司这条路!”杨某感慨道。这句话,正是慈利法院践行多元解纷理念的生动写照。从联合基层力量摸排情况,到针对性释法、疏导情绪,法庭没有简单地“一判了之”,而是将司法的“刚性”与基层治理的“柔性”完美结合,用多元的力量帮助当事人认清利弊、解开疙瘩。

这起纠纷的化解,不仅是慈利法院破解农村熟人社会矛盾的微观实践,更是“枫桥式法庭”创建过程中的鲜活体现——通过联动本土力量,把法律讲透、把情理说通,既维护了法律权威,又化解了深层情感隔阂,真正实现“案结事了,政通人和”。而这场二十年“代管”风波的圆满解决,也成为岩泊渡法庭创建“枫桥式法庭”的典型案例,激励着更多基层法院人在“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道路上,为基层治理筑牢和谐根基。

如今,杨某和唐某已经冰释前嫌,他们又像往常一样在村里和谐相处。而这场二十年“代管”风波的圆满解决,也将成为慈利法院多元解纷工作的一个经典案例,激励着更多的法院人在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精彩专题
为您推荐
热点排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声明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9 www.hnzf.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hncaw@qq.com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法委员会 备案号:湘ICP备11020403号-2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