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了书记员,来了“智能助理” 岳麓区法院庭审时间平均缩短30%
文章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 时间:2025-09-29 09:26:12法庭上,书记员席位空置,不见纸笔,不闻键盘声,庭审节奏反而更加流畅。这一切的变化,都源自AI技术的全程介入。
9月25日,长沙市岳麓区人民法院对一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进行庭审。法官与当事人的每一句发言,均被高灵敏度麦克风实时采集,由人工智能系统自动识别、转写为文字,并同步显示于法庭桌面屏幕,供各方即时核对。
这套系统,仿佛给法庭配备了“智能耳朵”和“超级大脑”。今年7月,岳麓区人民法院“无书记员庭审”模式入选省高级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创新6个试点项目。
庭审有了“智能助理”
记者实地探访后发现,这套系统就像一个从不分心的“超级书记员”。系统以融合法庭为平台,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通过全程同步录音录像与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全面替代传统人工记录,推动庭审流程实现数字化重塑。
系统的“本事不小”。在复杂的庭审场景下,普通话语音识别准确率超过95%。它不仅能自动区分谁在讲话、过滤掉“嗯”“啊”之类的冗余信息,还能对转写内容进行智能归纳、格式整理,生成规范清晰的庭审笔录。
数据显示,新模式的运用使庭审效率显著提升,庭审时间平均缩短约30%。法官无需因记录而放缓节奏,当事人表达更为顺畅。
“庭审结束后,所有音视频及文字记录经安全存储归档,以保障庭审记录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岳麓区人民法院综合办主任贺懿介绍,自今年7月试点启动以来,岳麓区人民法院已在速裁团队开展了67场“无书记员庭审”,生成电子笔录约18.9万字,案件类型涵盖民间借贷、合同纠纷等常见民事案件。
“第一次体验这样的庭审系统,整体过程非常顺畅,庭审节奏更快,辩论效率也明显提高。”湖南云哲律师事务所律师方哲在亲历后如此评价。她建议,系统未来可进一步优化对方言的识别精度。
技术赋能更需司法温度
为何要引入“无书记员庭审”模式?岳麓区人民法院院长王波道出实情:“既是为了应对法院‘案多人少’的现实困境,也是落实‘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目标的重要举措。”2024年,该院共受理民事一审案件55535件。面对巨大的办案压力,法院亟须通过科技赋能提升审判质效。
目前,该院试点已从综合审判庭扩展至立案庭速裁团队,共有8名法官参与应用。“下一步,法院将逐步扩大该模式的适用案件范围,持续深化人工智能与审判流程的融合。”王波说。
中南大学法学院教授陈文曲指出,“无书记员庭审”通过技术标准化提升程序规范与庭审效率,但也需警惕“唯效率论”倾向,避免在追求速度的同时削弱司法的人文关怀。
陈文曲指出,一方面,AI能够将法官和书记员从繁琐事务中解放出来,使其更专注于案件实质与当事人需求,这本身是对“司法为民”理念的深化。另一方面,系统也需持续优化,增强对方言使用者、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适配能力,避免因技术壁垒造成新的司法不平等。
“岳麓区人民法院的探索,为全省司法数字化改革提供了重要样本。”陈文曲认为,其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守住司法本质,平衡效率与公正、技术理性与司法温情,这最终关乎能否真正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
- 查处虚开骗税企业2410户 2023年湖南挽回税款损失48.2亿元
- 保护知识产权 服务高质量发展——湖南省公安厅公布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10起典型案例
- 共绘“同心圆”守护“半边天”——省人民检察院、省妇联共同主办检察开放日活动
- 聚力优化营商环境,携手共谋乡村振兴—— 省法院驻大坪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赴企参观学习调研
- 补短板 强弱项 努力提升民事检察监督能力
- 方华堂主持召开重点工作调度会强调:自我加压 砥砺奋进 推动工作更有成效 更加出彩
- 法治护航 快乐成长——湖南高院开展防欺凌、防性侵公益普法宣讲
- 省委政法委召开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327号提案办理座谈会
- 全省司法行政系统新任司法局长(书记)培训班开班 方华堂作专题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