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湖南长安网>市州聚焦

龙山法院苗儿滩法庭:“抓三级定三责”,土家之乡“枫”意浓

 文章来源:湖南法治报 作者: 时间:2025-02-20 15:45:56 

“惹巴拉”在土家语中意为“美好和美丽的地方”,“捞车河”是土家语中的“捞尽泽”,意为“太阳河”。悠悠捞车河流过惹巴拉,串起源远流长的土家文化,造就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土家织锦之乡”的美名,湖南省龙山县人民法院苗儿滩人民法庭便坐落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龙山县“惹巴拉”景区

近年来,苗儿滩法庭深入学习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实践“抓三级定三责”联动解纷法,充分发掘土家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把“尊老、重情、尚礼”的传统与办案深度融合,以激发群众自治内生动力为发力点,探索出适合本地实际的“走、访、问、调、审”5字工作诀,着力培养土家族“法律明白人”,描绘出一幅司法为民的好“枫”景,连续2次被评为“全省法院先进集体”。

龙山县人民法院苗儿滩人民法庭

“抓三级、定三责”,联动调解化纠纷

“法官帮帮我,我年纪大了,我养大的孩子却不赡养我。”前不久,年过七旬的老人田某某来到苗儿滩法庭,向法官哭诉自己的悲惨遭遇,请求解决赡养问题。

“我不是她的亲生儿子,她是我的继母,我父亲已经去世了,我为什么要赡养她?”面对母亲的起诉,在外务工的尚某向法官阐明了不赡养老人的原因。

“我和她父亲1989年就结婚了,当时他才12岁,是我把他拉扯大的,现在他父亲过世,我年纪也大了,他却不管我了,哪有这样的道理。”听到儿子的推辞,老人无奈地向法官细述过往。

考虑到赡养纠纷涉及人伦亲情,简单一判了之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老人的赡养问题,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协调下,法官立即联系村委会、人民调解组织等共同组成调解队伍,一边核实情况,一边缓和母子矛盾。

调解过程中,调解员从养育之恩、赡养之责的角度出发,并综合考虑尚某的经济条件,告知尚某虽为继子,与田某某没有血缘关系,但田某某在其未成年时履行了抚养义务,将其抚养成人,形成了抚养关系,其应当承担赡养义务。通过耐心释法明理,尚某表示愿意承担赡养义务。

事后,法庭干警多次前往老人家中,核实老人是否收到尚某支付的赡养费。“每月都按时支付了,我的生活得到保障。”听到老人的回答,承办法官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所谓“抓三级定三责”联动解纷法就是依靠党委总揽全局,人民法院主推并指导,推动“三天必调”“必调三次”成为村(社区)的“必修之课”,“三轮联调”成为乡镇(街道)、县直部门“必过之关”,“三个层级”调处成为县级层面“必做之功”。2023年11月6日,“抓三级定三责”联动解纷法入选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苗儿滩法庭联合地方党委政府联动化解纠纷

“抓三级定三责”联动解纷法实施以来,苗儿滩法庭进一步扩大纠纷化解“朋友圈”,联合地方党委政府,选聘乡贤达人,“诉前调解+司法确认”矛盾纠纷100余起,调处率达90%,调处成功率达69.05%,矛盾纠纷化解率明显提升。

此外,苗儿滩法庭不断细化实践内容,由法官常态化对接乡镇社区纠纷信息台账,在纠纷调解、法律指导、法治培训上提供指引与服务,发展更多“法律明白人”,化解了不少纠纷难事。

“承良俗、扬法治”,倡导土家好乡“枫”

苗儿滩法庭下辖苗儿滩镇、洗车河镇、靛房镇、洛塔乡四个乡镇,是原生态土家文化保存最为完善的地域。作为“土家法庭”,苗儿滩法庭既要“抓末端、治已病”,化解矛盾纠纷,又要“抓前端、治未病”,倡导法治新风。

“通过充分发掘土家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把土家族的传统文化与办案深度融合,有力化解矛盾纠纷,真正推进民族地区和谐稳定、推崇法治。”苗儿滩法庭负责人田博表示。

2023年8月,靛房镇发生一起婚约彩礼纠纷,经过当地村委会、司法所多次调解无果后,双方诉至苗儿滩法庭。

案件办理不仅要“事了”,更要“人和”。承办法官在前往纠纷现场后了解到,田某某与严某某经人介绍相识,于2022年正月举办酒席办理结婚仪式,田某某向严某某给付了彩礼108000元,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后双方感情不和开始分居,田某某遂要求严某某退还彩礼。

“我们没有办理结婚登记,彩礼钱当然应该全退给我。”

“你给了彩礼,我还了嫁妆,而且已经办了酒席,现在感情不和分居,凭啥要退彩礼?”

纠纷现场,双方剑拔弩张。为了缓和矛盾,承办法官考虑到土家人“尊老、尚礼”的传统,请来村中有威望的老人,共同参与调解。见到村中长者和法官的到来,双方情绪有所缓和,终于肯坐下来“面对面”商量。

“我们土家族婚姻,既要讲情理,也要讲法理。现在你们决定分开,也应该将心比心、互相体谅,才能好聚好散。”调解过程中,族中老人从情理和传统的角度向双方摆事实、讲道理,法官“趁热打铁”,耐心释明相关法律规定,引导双方当事人正确看待彩礼返还问题。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在抵扣陪嫁物品价值后,严某某退还了彩礼50000元。

近年来,苗儿滩法庭以土家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发力点,巧借“舍巴日”等土家传统节日,将婚恋家庭、相邻纠纷等典型案例编辑成册、分发入户。同时,把“尊老、重情、尚礼”的传统与办案深度融合,指导群众制定法治与土家族传统相结合的村规民约,带动法治与土家思想文化特色有机结合,真正让法治新风吹进了百姓家中。

苗儿滩法庭负责人田博利用“赶场日”普法

苗儿滩法庭干警把法律知识送达田间地头

2024年来,苗儿滩法庭新收婚约彩礼纠纷、相邻纠纷等基层易发多发矛盾同比下降约50%,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走村寨、化纠纷”,念好为民“五字诀”

“法庭是基层一线的桥头堡,要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担当,立足群众需要,充分利用专业法律知识,化解矛盾纠纷,维护辖区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这是苗儿滩法庭的办案理念。

洗车镇至里耶镇道路实施升级改造工程时,沿线相邻的新双村与杉树村部分林地纳入了土地征收范围,顿时,原本多年无人问津的荒山成了“香饽饽”。对于田土界限,两村村民各执己见,双方不仅多次发生摩擦,甚至拳脚相向。

苗儿滩法庭临危受命,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当地政府委托,参与协调解决田土界限纠纷。然而,因为历史久远、田地置换等因素,要弄清多年的村界划分谈何容易。于是,苗儿滩法庭干警翻山越岭走现场,蹚沟过河搞调查,披荆斩棘勘地界,起早贪黑访群众,又多次到自然资源局、档案局等相关部门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档案。经过几十次走访调查,形成了100余份调查笔录,资料足足装了3麻袋,充分掌握了最初地界划分的第一手资料。

“修路是为了乡村发展,是好事,大家争田土也是为了利益,千万莫因私利闹纠纷,因小失大啊!”在界线基本明晰的基础上,法庭干警又多次上门给争议不休的两村村民讲解村界争议的历史由来和现实情况,并耐心解答双方争议的焦点问题,通过讲法律、释法理,给双方提出合理有效的调解方案。最终,双方都接受了法庭的意见,剑拔弩张的双方握手言和。

上门走访调解化解纠纷

近年来,苗儿滩法庭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在基层治理体系中的作用,探索出适合本地实际的“走、访、问、调、审”5字工作诀(即走村寨一线、访民风民俗、问群众诉求、调疑难案件、在事发地开庭审判),通过上门调研、“面对面”调解、“土家语”普法、巡回审判等形式,深入了解人民的急难愁盼,及时回应群众的司法需求,让群众在“家门口”接受法治教育,赢得了辖区群众的认可和赞誉。

苗儿滩法庭在“惹巴拉”古寨开展巡回审判

“群众的纠纷,就是我们的责任;群众的难题,就是我们的使命。”龙山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曾浩恒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走深走实‘抓三级定三责’联动解纷法,把法治、乡风、民俗有机融合,让土家地区也能打通纠纷化解‘高速路’,绘就乡村振兴新‘枫’景。”

精彩专题
为您推荐
热点排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声明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9 www.hnzf.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hncaw@qq.com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法委员会 备案号:湘ICP备11020403号-2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