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湖南长安网>市州聚焦

6个人的法庭 10万人的依靠——桃江县人民法院三堂街法庭“枫桥实践”走笔

 文章来源:益阳日报、桃江县人民法院 作者: 时间:2025-10-22 17:28:03 

在桃江县三堂街镇,一个仅有6名工作人员的基层法庭,用一系列扎实数据书写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调撤率高达68.17%,线上化解纠纷150件,依托人民调解机制成功调处纠纷130余起......这些数字背后,是益阳市桃江县人民法院三堂街法庭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的坚实足迹,更是基层司法深度融入社会治理的智慧体现。

10月20日,刚结束两场庭审的庭长刘雅丽,与助理熊宇航、书记员廖菁一道,在法庭门口接待了一位前来咨询的村民。这样的场景,在这里十分常见。

“我们追求的不是简单审结,而是真正把问题处理好。”刘雅丽说,“无论是判决还是调解,最终目的都是让当事人感受到公平正义,让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这座坐落于资江畔的法庭虽小,却承载着三堂街镇与修山镇近10万人口的法律需求。面对繁重任务与有限人力,法庭以“前端化解、协同共治、服务下沉”为主线,将司法服务延伸至基层治理末梢,与乡镇综治办、司法所、村委会等力量协同联动,构建起功能互补、多方协作的共治体系。

在法庭大厅左侧的调解室内,专职调解员邹珣知正在整理案卷。作为一名法学专业毕业、拥有多年书记员经验的调解员,她始终坚持耐心倾听、真诚沟通、勤快跑腿的工作准则。今年上半年,辖区内一名在中心城区维克市场经营门店的群众与邻店因借贷发生纠纷。邹珣知三次从乡镇赶赴几十公里外的市区,组织双方当面沟通。她的真诚最终打动了当事人,促成双方握手言和。

“在调解中,我们始终抓住矛盾焦点,耐心倾听各方诉求。通过持续沟通,让当事人感受到我们是真心实意为他们解决问题。”刘雅丽介绍,法庭建立了递进式调解机制,即先行调解未果的案件,转入庭前调解阶段,由书记员和助理借助程序节点推动和解;若仍未成功,法官在庭审阶段继续组织调解。审判团队紧密配合,灵活运用线上、电话等方式,层层设关、环环相扣,力争在诉讼各阶段实现矛盾实质性化解。

面对山区地域广阔、群众居住分散的现实,三堂街法庭积极构建“法官+综治办+司法所+村干部”的联动工作机制,将巡回审判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通过联合巡回调处、培训“五老”队伍等方式,将法庭的专业力量嵌入基层治理网络,形成优势互补的解纷合力。

三堂街镇综治办干部黄盛华对此感受深刻。“在调解中遇到法律难点时,我们会第一时间与法庭联系对接。”他说,这种联动机制在化解一起学生校园受伤纠纷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该案中,学生被判承担20%责任,但因家庭经济困难难以履行。家长多次向政府求助,调解陷入僵局。刘雅丽在深入调查中发现,学校曾为学生购买监护人责任险,应承担部分可通过保险途径解决。经法官指导协调,最终通过保险公司理赔化解了矛盾。

此案的成功化解,让基层调解组织深切体会到专业法律知识的重要性。黄盛华表示,综治部门由此加强了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而法庭法官正好承担起专业指导角色,实现了司法与行政的优势互补。

在一起持续五六年的林地侵占纠纷中,一村民与当地企业因赔偿问题僵持不下。其他村民均已接受补偿,唯独该户因金额问题扯皮。镇村多次调解无果后,三堂街法庭介入此案。

法官没有纠缠于赔偿数额的拉锯,而是将焦点转向侵占面积与当地市场行情。通过实地勘查、邀请专家测量,并参照当地林地租赁的实际价格,法庭首次为补偿标准提供了清晰、合理的计算依据。随后,法官在村里开展巡回审判,公开审理此案。在扎实数据和情理法结合的分析面前,村民心服口服,这起持续多年的纠纷终于圆满化解。

“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刘雅丽说。将司法服务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小法庭也能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大作用。

精彩专题
为您推荐
热点排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声明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9 www.hnzf.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hncaw@qq.com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法委员会 备案号:湘ICP备11020403号-2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